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10月22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更新修订暨学科年鉴数字化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办公室召开。与会嘉宾、专家学者共同启动了新版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并围绕专题年鉴数字化传播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次大会的召开,意味着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进入了内容、技术、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独立知识体系和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典范。吉为民书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组成员、社长指出,新版年鉴数据库取得了三大突破。在内容建设方面,自1979年以来,已对51类500余本年鉴进行了系统数字化,实现了学术资源的可获取性和详细分析。从功能设计的角度来看,年鉴内容经过深度碎片化、结构化和再加工,实现学术信息的智能整合和精准传递。在学术价值上,既注重历史保存,又注重人才教育和情报搜集,为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新视角、新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室副主任陈俊安指出,科研室历来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把年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专题年鉴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要的学术品牌。 2025年,科研部还计划实现全院科研部门年鉴全覆盖,标志着年鉴工作进入系统化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刊物文摘年鉴部主任张浩鹏介绍,新版数据库包含专题评论8000条、学术信息1.23万条、重大事件信息10万条、其他信息15.72万条。还绘制了丰富、完整、准确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数字化学术地图。我们还形成了自己的分库产品,与会专家还就实力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加强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品牌建设,增强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的学术影响力,开拓数字年鉴产品新的销售市场。主题。 (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明标)